欢迎光临中国崇阳网!今天是:

张襄国

来源: 崇阳县史志研究中心    日期:2024/12/2 17:34:41     字体:   分享到:

张襄国(1911-1938),原名章襄国,乳名章大牛,曾用名张相国、张香国,崇阳白霓人,读过两年私塾。1930年参加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侦察员、侦察组长,营教导员,团副政委、政委,支队长兼政委等职。1938年春,率地方工作团到河北易县开展发动群众工作;9月,在涞源县野三坡牺牲,殉年27岁。


1911年9月17日(农历七月二十五),章襄国出生在白霓镇堰下村六组章家一户农民家庭。出生不到一个月,家庭突遭变故,其父因病不幸去世。他在堂伯父章幼铭的照顾下逐渐成长。到了读书的年龄,堂伯父送他在章家祠堂读了两年私塾。因为“好长”,他十来岁的个子就比同龄孩子高了一截,开始给堂伯父放牛。天,天不亮就牵着两头耕牛到门前小河沙洲上吃草;中午,冒着酷热的太阳牵牛去腾水,或牵牛到河沿树丛下歇阴、喂草料。冬天,还要到后山砍柴供母亲烧火做饭。13岁后帮堂伯父在白霓桥做点生意。因必路过刘家桥,他经常听老人讲抗倭英雄刘景韶乡后捐出俸禄修建刘家桥的故事。朦胧中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做个有作为的人。15岁那年,乡村掀“打土豪、分田地”的农会运动,他心有灵感,热血沸腾。

1929年,刚满18岁的章襄国长大成人,身高个大,体力过人,两手能轻松地翻转石磙。当年冬,他与邻村白石港汪家一女子结婚。婚后,章襄国往来于堰下、白石港、白霓桥之间,听闻几个月前红军攻打了崇阳县城,过春节时又打到白霓桥。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向往和追求,决心投奔红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1930年2月2日(农历正月初四),章襄国听说红军在白霓桥开展年关斗争,并准备再次攻打崇阳县城。他立即朝白霓桥奔去,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红军,找到第三支队突击队的领导要求参军。队领导没有同意。他软磨硬“赖”,跟随特务队转到通山、大冶,后又经崇阳、临湘,一直跟到湖南平江。经过部队8个月的考察,才正式接收他加入红军。登记时,团部将他崇阳县的籍贯写成平江县,章襄国的姓名也写成了张襄国。



1930年9月,张襄国被编入红三军团第八军特务连,参加了两次攻打长沙的战斗。由于战斗中表现突出,他于193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夏天,为了防止国民党的特务混进苏区军队搞破坏和瓦解活动,党中央决定在红军队伍中建立专门从事防奸保卫工作的机关——保卫局。张襄国经过选拔培训,被编入红三军团保卫局侦察科一科任科员。在中央苏区的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张襄国先后参与了破获宜黄特务组织和智擒政治土匪等战斗。至1933年8月,他已成长为一名有经验的侦察员。

1934年1月,正值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期间,张襄国所在的红三军团进军福建,占领沙县。张襄国升任侦察组长,并经历红三军团整肃AB团的考验。不久,调红五师第十四团任特派员,参加了高虎脑战斗。10月中旬,中央红军离开苏区进行长征,红三军团作为保障中央机关右翼安全的先锋部队,已突破三道封锁线。张襄国所在团与第十三团被安排在湘江边的新塘、杨柳井构筑野战工事阻战,坚持与敌人战斗了3天4夜,两个团付出了重大伤亡。张襄国也在战斗中负了重伤,撤下火线。

过草地后,红一、三军团几经缩编。到达陕北后,张襄国被编入第一军团第一师第十三团,改任第十三团第二营教导员。1936年,张襄国参加抗大二科学习后,率所在营参加了东征、西

征和南下等战役。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军民奋起抗战。1937年8月22日,第十三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第二营,张襄国仍任教导员。随后,他连续多次参加对日作战。

1937年9月23日,八路军总部为配合第二战区“于平型关与日寇决战”的作战计划,令115师向平型关急进,在平型关东北方向的关沟至东河南村之间长约13公里的公路两侧设伏,师独立团和骑兵营插到灵丘、涞源、浑源之间地区,钳制和打击增援平型关之敌。部队开到前线时,师部在上寨村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师长林彪介绍敌情,分析首次与日军作战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布置各自的战斗任务。并重点强调,独立团要大胆深入敌后,隐蔽地插到腰站一带,阻击灵丘和涞源增援之敌,全师伏击战能否获胜,关键在于独立团堵不堵得住敌人的援兵。24日,独立团向腰站急行军,并摆开了战斗队形。下午,当得到侦察员报告,日军增援的二十八师团一个联队将要从涞源向腰站赶来时,独立团决定:“一营在山上警戒,二营连夜进抵三山镇,切断广灵通往灵丘的公路,三营作预备队”。25日7时,涞源县城的日军赶到,阻击战打响。一营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为抢占更高的山头,教导员张文松及不少老红军战士牺牲,毙伤日军300余人,硬把增援的日军阻击在腰站阵地之前。下午4时,师部发来电报:歼灭日军坂垣师团1000多人……独立团已胜利完成打援任务,为主战场的胜利提供了保障。阻击战后,张襄国调三营任教导员。

1937年10月上旬,忻口战役打响。当月10日夜,独立团决定:一营和三营立即从涞源城、上寨两地出发,插向灵邱、广灵公路之间的冯家沟地区,伏击日军的运输队;二营则以涞源城为基础,沿途发动群众,袭击守城日军。冯家沟紧挨着灵(邱)、广(灵)公路,南接灵邱60里,北连广灵20里。路两旁全是连绵不断的大山,中间利用干涸的沙河铺修出一条单簿的汽车路,路宽10来米,南面有个山包,形成一个垭口。这种地形对于伏击从北面广灵南下的日军十分有利。11日拂晓,一营和三营出发,急行军一天一夜,于第二天清晨赶到伏击地,由一营在冯家沟南边垭口上布置一个口袋阵,三营在营长黄寿发、教导员张襄国率领下直插一营南面的义泉岭,重点伏击可能由灵丘出发往北来的日军运输队。两个营在同一条公路上设了两处埋伏。天刚亮,从广灵城出发的日军坂埂师团第二运输大队,由20多名骑兵开路,120多辆由骡马拉着的胶轮大车,每辆车上由一名日军押着,进入冯家沟垭口埋伏圈,被一营40分钟的猛击与搏斗,除几名骑兵漏网外,共毙伤日军100多名,物资全部缴获。这时,驻灵丘城的日军尚不知第二运输大队已全军覆没,5辆汽车闯进了张襄国所在三营伏击区。三营三面合击,一阵猛打,3辆汽车成了战利品。至此,广灵至灵丘的重要交通线被八路军控制。

1937年11月17日,从俘虏的伪军口中得知,广灵县城只有几十名日军,灵丘县城的日军也不多,日军正忙于“太原会战”,后方只有少数日军据守县城,以保护他们的交通线。于是,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又命令营长黄寿发、教导员张襄国率三营出击。当日下午3时,三营兵临广灵城下,破城而入,守城的日军纷纷逃窜,另歼伪军数十人。南面灵丘县城的日军孤军难立,立即弃城西窜,部队又收复了灵丘县城。随后,独立团向东、西、北三面推进,不到20天,连续收复了涞源、广灵、繁峙,开辟了雁北、察南游击区;骑兵营收复曲阳、完县、唐县等县城,开辟了冀西游击区。至此,抗日根据地向平西地区和平绥、平汉铁路沿线大踏步推进。



1937年10月23日,115师主力南下驰援娘子关,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率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约3000人留守五台山,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至10月底,独立团的兵力由出征时1700多人发展到7000多人。11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晋察冀军区,由聂荣臻任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领导平汉路以西、同蒲路以东、正太路以北、平绥路以南的敌后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3日,晋察冀军区划分为4个军分区。12月,各军分区部队整编为支队,第一军分区兼第一支队司令员杨成武、政委邓华,对外称“独立一师”,辖3个团,张襄国升任第三团副政委。

1938年2月,聂荣臻委派邓华率独立一师第三团到宛平等地建立抗日根据地。张襄国的第三团由涞源县出发,化整为零,在地方工作队的帮助下,沿途打垮了几股土匪武装,收编了一些愿意抗日的杂牌军,征服了当地的一些地主武装。到达宛平时,收编人员已经超过全团原有人员的一半,加之一些地方武装也要求加入独立一师第三团。2月7日,师部根据形势的需要,以三团第二营为基础,又成立了第二团,张襄国升任二团政委。此时,经上级批准,在原二、三两个大团的基础上建立由邓华为支队长、宋时轮为政委的第六支队,先后在平西建立了房(山)、涞(水)、涿(县)等4个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每个县又建立了一个大队,以县、区为单位建立了工、农、妇、青群众组织。第六支队迅速在平西地区立下了脚跟。

1938年3月,为开辟冀东抗日根据地,邓华从老三团主力部队中拨调一部组成邓华支队,挺进冀东,其余部队留在平西根据地;张襄国改任易县游击支队支队长兼政委,在原地各县建立工作团(亦称“工委”)和警卫部队,开展抗日根据地的组织领导工作。6月,房山、涞水、涿县抗日民主联合政府新收编的董凤海民团发起叛乱,工委书记那恕遇难牺牲,县政府机关陷于瘫痪,野三坡地区的抗日组织活动一时处于低潮。

1938年8月,张襄国率易县游击支队来到野三坡,工作团和一部分警卫部队驻在桑园涧村。面对持久的抗战形势,张襄国想到了家乡,思念离别8年的亲人。他欣然命笔,给抚养自己长大成人的章幼铭伯父写了一封信,告之:“我在外面好好的,你们放心好了”。又特别托付伯父:“转告我妻,莫等我了,我一时半会回不来,找个人家改嫁了吧!”然后用牛皮纸包好寄回家乡。此信表明,面对持久的抗战局面,张襄国仍坚守着他的理想信念,要为抗战作出应有的贡献。

当时,野三坡邻近的涿鹿、蔚县正在扩军,新兵集中在野三坡。9月11日,百余名新兵驻扎在罗古台村。为了欢迎和慰劳新兵,工作团决定在罗古台、桑园涧召开群众大会。消息传出后被正在房山一带山沟流窜的董凤海匪徒得知。会期前一天,匪徒潜入野三坡境内。第二天拂晓,匪徒窜到大泽村,仗着熟悉地形,偷袭了驻在该村的工作团和警卫排。警卫排伤亡严重,当即撤退。匪徒旋即扑向罗古台、桑园涧。因工作团大部分是政治工作人员,武器装备很差,退至一座破庙时,工作团团长吴光起被俘,支队长兼政委张襄国等4人在突围时壮烈牺牲。牺牲时,张襄国年仅27岁。

1938年10月上旬,武汉会战结束前夕,日军出动多架飞机轰炸崇阳县城,又对路口、白霓桥、石城湾、大沙坪等集镇狂轰烂炸,全县武长公路到处布满了弹坑。当张襄国的家信投递到其伯父章幼铭开设在白霓桥的商铺时,张襄国已在半月前牺牲,家乡的亲人并不知情。

张襄国为抗战牺牲。1958年,其亲属门上挂上了“光荣烈属”的红牌,也享受到政府的烈属待遇。可是,1962年后因“找不到烈士部队的番号”,烈士的红牌被摘掉,烈属的待遇也被取消。

章幼铭多方寻找未果,只能带着遗憾离世。21世纪初,章幼铭的后人怀着对革命烈士的无比崇敬和血缘亲人的眷顾,委托本村退休干部章成光,开始了再次查寻烈士下落的漫长之路。经广泛收集查证和县直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并经逐级申报,2021年12月25日获得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追认张襄国同志为烈士的批复”(鄂政函〔2021〕162号)。张襄国烈士终于荣归故里。


①黄寿发(1911-1948),福建连城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入党;1947年农历正月初,时任冀中军区参谋长的黄寿发因奸情告发,亲手将妻子枪杀。为严肃军纪,1948年经毛主席批准,将其枪决。

平西,指北平(北京)以西,东北以平绥铁路为界,东南至平汉铁路,以百花山、东西灵山、小五台山为中心,包括原良乡、房山、宛平、昌平、涞水、涿县、蔚县、涿鹿、怀来、怀安、宣化、阳原12县之大部或局部地区。


在线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