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佐皋(1911-1939)、甘继皋(1914-1940)、甘秋皋(1921-1977)系同父异母的兄弟,崇阳县青山人,均为中共党员。兄弟3人出生时,其父居县城行医并经营药店,1938年日寇轰炸县城后迁居到青山常岭小陂(今青山镇城万村十三组)。甘佐皋,先后任中共崇阳华陂支部书记、中共通城县特支书记及中共崇阳县委领导的县抗日大队政治指导员。甘继皋,抗战初期秘密参加党的地下活动,后赴洛川抗大学习,1940年12月在河北完县一次对日作战中牺牲。甘秋皋,先后任街道党支部书记,抗大学员,新四军连指导员、营教导员、旅政治部组织干事,团政治处协理员,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人民解放军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秘书处处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志愿军英雄传》编审组副组长、宣传部新闻处助理员及北京市朝阳区计委副主任等职。
一
甘佐皋于1911年2月28日(农历正月三十)出生,号学优。少有大志,以身许国。1925年崇阳县高等小学堂毕业后,入武昌美术学校就读。
1925年10月,中共武汉地方执委派刘汉樵到崇阳县建立党的组织。甘佐皋因思想激进,常回母校与同学相聚。经刘汉樵介绍,成为崇阳县首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一员。中共崇阳县支部成立后,甘佐皋弃学回乡,按照支部分工,负责华陂地区党的组织建设和宣传发动工作。1926年11月,甘佐皋在华陂地区发展党员20余人,组建中共崇阳县华陂支部,任党支部书记,为全县5个基层党支部之一。
1926年11月至1927年1月,中共崇阳特别支部和中共崇阳部委成立期间,华陂地区的国民革命运动声势浩大,党员发展数量急增,农会、妇运会组织建设速度加快。工作中,甘佐皋极力主张农会要积极管理乡村事务,敢于同豪绅地主斗争,真正当家做主。在甘佐皋的领导下,华陂地区出现了全县第一个区乡农协真正掌握政权、勇于同土豪劣绅作斗争的事例。1927年1月13日,华陂保安队长邓舫艇(大劣绅邓开先之子),纵其4名队员到洪桥堡姜姓农民家强行杀鸡煮肉,诈财抢物,无恶不作。姜姓一家人慑于淫威敢怒不敢言,无力当面抵制反抗,即刻投诉到乡农会,请求还民公道。
乡农会当即派人到姜家调查,斥问队员用这种手段对待姜家是何公事?队员先答“无公事”,后说“有传票”,却又拿不出传票。乡农会调查人员见其说话含糊,遂把他们捆绑起来,从其身上搜出烟土、烟具,始觉其行为不轨,欲将其解送县农会处理。正要启程之时,队长邓舫艇派两人送来“咨文”求保,但“咨文”并无印章。乡农会调查人员更觉其行为荒谬,索性把两个送假咨文的人也捆绑起来,同送县农会,转送县警察局收押。邓舫艇见此事闹大,亲自到县署请求协调化解,亦被县长送交警察局收押,只将其所带的两名随从缴械放还。此事的公平公正处理,使华陂区乡农会扬眉吐气,反响强烈。
大革命失败后,甘佐皋继续到武昌美术学校就读,躲避了国民党崇阳县政府的通缉。1928年冬,甘佐皋弃学,回到华陂重建党支部,并任党支部书记,继续从事党的地下活动。
“七&·七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甘佐皋经常潜回家中看望父母,并对已成年和尚未成年的几个弟弟进行革命思想及抗日救亡教育,得到了父母亲的理解和支持。二弟甘继皋和五弟甘秋皋十分敬佩大哥甘佐皋的革命事业,爱国热情高涨,并开始协助大哥甘佐皋从事一些革命活动。
1938年7月崇阳沦陷前夕,国共合作抗战的政治局面已经形成。甘佐皋调任中共湘鄂边区地下工作组组长。8月,根据新成立的中共鄂南区(含鄂南10县)特别委员会(简称鄂南特委)指派,到通城县与土地革命失败后隐藏下来的共产党员接上关系,发展一批共产党员,组建了中共通城县特别支部,甘佐皋兼任特支书记,隶属中共崇阳县委。9月,甘佐皋根据中共崇阳县委的安排,负责改编由中共党员熊鹤龄担任支队长的地方武装“西山支队”。月底,经谈判成功,“西山支队”与中共崇阳县委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合编为崇阳县抗日大队,甘佐皋兼任大队政治指导员。12月,正当县委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与“西山支队”开赴高枧合编会师之时,国民党崇阳县县长郎维汉贿买崇阳县抗日大队副大队长兼第一支队队长李伯勋,举兵袭击县委抗日游击队驻地,大队长熊鹤龄逃脱,指导员甘佐皋等人被囚,经多方营救无效遇害,就义于崇阳县大源。牺牲前,甘佐皋寄信其弟甘继皋、甘秋皋:“他年抗战成功日,家祭无忘告乃兄。”殉年28岁。
有时沧桑里,让人纠结的不是别离,而是别离后的记忆。甘佐皋为生命历程奉献的光辉,难以让后人忘却尘封。
二
甘继皋于1915年1月11日(农历甲寅年十一月二十六)出生,号学成,化名仲维。1930年崇阳县高等小学毕业,受大哥甘佐皋的影响,接受进步思想,一心向往革命,曾一度以开店经商为掩护,参加中共崇阳县城关支部的秘密活动。1937年4月,甘继皋经中共崇阳县委书记王佛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8月,在崇阳县党组织的宣传推动下,全县爱国青年抗日情绪高涨。甘继皋经要好的同学王远荫①相邀,同殷春香等人一起,经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到陕西洛川抗日军政大学十分校一支队三队学习。年底毕业,他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抗日。1940年8至9月间,甘继皋回到崇阳老家探亲,返回部队后,于12月在河北完县(后更名为顺平县)神北村的一次对日作战中牺牲,殉年26岁。
三
甘秋皋于1921年8月8日(农历五月初五)出生,号学宏,化名罗恺。1928年入县城高等小学,1933年毕业,因无钱去武昌上中学,入县城一家私塾。因私塾教师是个新知识分子,经常教育学生看报纸、杂志、新小说等,甘秋皋从小就受到新思想的熏陶。
1935年秋,甘秋皋入湖北省立武昌中学就读。受“一二&·九”抗日救亡学生运动的影响,加之喜爱阅读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等杂志,甘秋皋思想激进,萌发了立志报国的决心。
1937年“七七事变”后,甘秋皋和许多同学纷纷走出校门,到街头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1938年春,日寇轰炸武汉,甘秋皋离校返乡自修。
1938年初,被国民党政府通缉的大哥甘佐皋回到家乡,家中便成为共产党人的秘密联络点。中共崇阳县委负责人王佛炳等经常到家中活动。甘秋皋开始阅看党的刊物,立志报国的意识增强,加之受到其兄甘佐皋的教育,便经常秘密参加党组织的活动。7月,县委书记王佛炳正式批准甘秋皋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甘秋皋当上了县委书记王佛炳的联络员,到白霓桥开展党建工作。不久,县城成立街道党支部,甘秋皋任党支部书记。当时的甘秋皋年仅17岁,虽有革命热情,但还不知如何去做好工作,迫切要求到陕北抗大学习,便同其兄甘继皋等人一起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拿到了介绍信。未料,其父不同意尚未成年的甘秋皋远离家乡,进而阻止,使甘秋皋未能与二兄等人一起同行。1938年8月,甘秋皋躲过父亲的阻拦,从赵李桥爬火车到达陕北,参加陕北抗大六大队学习。自此,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入抗大后,甘秋皋更加坚定了为党的事业献身的决心,学习、工作和军事训练成绩很好。1939年7月,学完各门功课后,他被分配到山西武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工作。由于热情高,很快熟悉了情况,工作开展比较顺利。后野战政治部调整,分配甘秋皋去华中,由晋南到洛阳,穿过豫中到河南竹沟新四军留守处。后又分配到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二团六连。经组织批准,甘秋皋依母姓改名罗恺。
1939年11月,罗恺任挺进纵队警卫一中队指导员。由于该中队是新部队,本地人多,战士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纪律性较差,加之在本乡本土活动,昼伏夜出,每天有人回家、有人离队。针对这些问题,罗恺一方面把抗大学习的政治理论编成教材,给战士上政治课。同时找干部战士谈话,建立健全政治工作制度,发展党员;另一方面组织一些文艺体育活动,教战士们唱歌。经过5个月的工作,部队战士的政治素质和军事技能有了很大提高。
1940年5月,罗恺任一连指导员。不久,又调团政治处任宣教干事。由罗恺主持,连续办了两期连级干部训练班,受到学员和上级的好评。8月,部队进入天门,罗恺随团参谋长带三营活动。进入湖区第一仗,营长阵亡,参谋长派罗恺去三营做领导工作。后因部队合编,他又被调回团政治处任组织股干事。
1940年12月,部队路经京山地区,罗恺被派到京南县成立补充营,并以营教导员的身份任吴堰岭区委副书记,主抓边区建设、战争动员、扩大地方武装、组织群众支前、巩固抗日根据地等工作。
1941年5月起,日寇在进攻各解放区的同时,发动了对鄂豫边区的“扫荡”。7月,罗恺调新四军十三旅政治部任组织干事。1942年2月又调任旅部秘书。十三旅是五师的主力部队。为了反击日寇的“扫荡”,十三旅配合地方武装对敌作战数十次,袭击城外的日寇据点,掩护群众破坏日寇的后方交通,粉碎了敌人的“扫荡”。罗恺担负着给首长整理报告和拟信件、电报、指示、通报、训令、决定等具体事务,由于狠钻业务,工作积极,较好地完成了十三旅的秘书工作任务。
1942年7月,日寇进攻浙赣线。为了牵制日寇的进攻,五师以相当的兵力跨越长江天堑,挺进鄂南敌后,打开了鄂南抗战的新局面。当时,五师派十四旅去鄂南地区创建根据地。罗恺被派到十四旅四十二团政治处任组织股股长。不久,因干部紧缺,取消组织股,设党总支书记,罗恺任党总支书记。1943年整编时,四十二团取消政治处,罗恺又任协理员。12月,日寇集中兵力,合击“扫荡”新四军主力部队。新四军趁各路敌军尚在运动之际,连夜分数路向平汉路西等地突围,边走边打,粉碎了日寇的万人大“扫荡”。
1943年9月,新四军五师在抗大十分校成立政治支队,罗恺调任支队副指导员、培训营连正副职干部。罗恺担任一部分政治工作和教学工作,按要求完成了任务。1944年5月,开办第二期训练时,他改任指导员,因操劳过度,训练中途累倒生病。1945年1月,罗恺病愈归队,正值学校开办整风训练班时,任工农干部队教员。为克服工作中的困难,罗恺忘我工作,4月再次病倒。
1945年日寇投降后,罗恺调任第六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1946年,中原军区形势日趋紧张,国民党军大举进攻,根据地缩小,部队整编,军区取消,干部集中到中原军区,成立干部队,部队到宣化店学习。4月,罗恺奉令化装突围。突围后他被武汉地下党组织送到上海。7月底,中央决定中原突围的干部都去东北。10月中旬,罗恺到达东北哈尔滨,任东北民主联军(四野前身)总政治部组织部巡视员。不久,他改任组织科科长,协助东北联军总部到前线各兵团检查工作,调配干部,从组织上保证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
1948年12月,罗恺任50军四四六团政委,改造起义部队,使旧军队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接受共产党的绝对领导。经过改造,这个团在解放四川的战争中表现英勇顽强,战斗士气高。罗恺受到表扬和奖励。
1950年初四川解放后,罗恺又被调到起义的国民党军第二十兵团。将改造后的第二十兵团改编为解放军一六七师,罗恺任师政治部主任。8月,一六七师编入50军一五O师,罗恺任军政治部秘书处处长。
1950年11月,罗恺随一五O师赴朝,参加了朝鲜战场的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坚持汉江西岸50个昼夜的守备战。1951年4月,罗恺回国休整,调任一四九师政治部主任。同年7月第二次赴朝作战,1953年回国,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先后任《志愿军英雄传》编审组副组长和宣传部新闻处助理员,直至1958年10月转业,分配到北京朝阳区工作。先后任区委党校副书记、区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后因长期患病,于1977年12月17日病逝,享年56岁。
人生因努力而精彩,结局如何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个人生过程。罗恺的一生正如悼词所述:罗恺同志在战争年代,转战南北,不畏艰苦,立场坚定,作战勇敢,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转入地方工作后,继续保持和发扬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工作认真勤恳,作风平易近人,善于团结同志,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是一位好党员、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