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良锋)习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是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高度,对三农“重中之重”地位的新概括、新定位,也是对三农工作的新要求
推进农村改革,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的前提下,放活土地经营权,使基本经营制度更有活力。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持续注入人力支持和保障。
崇阳县位于鄂东南,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国土面积1968平方公里,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典型农业山区县。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创新体制机制,搞活土地流转,扶持多种经营,有效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把一块块零星地块整合成大基地,把农民变股民,把基地变实体,把园区变景区,推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从而为“三农”发展增添了无限活力。2013年,全县农业全面丰收,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村和谐稳定。目前,全县农地流转面积达60万亩,其中流转山地48万亩,占开发面积的90%。使土地流转成为全省样板。主要经验作法:
创新流转途径,挖掘现代农业潜力。一是转包,把土地流转到种养大户。由乡镇政府牵线,接包人与村集体或农户协商,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承包户转让承包地经营权。流转期限灵活多样,短的一茬作物,长的50年;租金分类定价,未经整理改造的荒山荒地和林地,每亩20至100元,成熟耕地200至400元。全县接包面积500亩以上的种养大户达210户。二是入股,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组织。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加入合作社,农民成合作社的成员,既有股金收益,又能打工挣钱。目前,全县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128家,入股农地近10万亩。东关水果合作社吸纳股东200户,股份金500万元、股份地1.2万亩,社员户平年增收3000元以上。三是租赁,把土地流转到龙头企业。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采取村组统一租地、部门统一规划、乡镇统一开发、县里统一招商“四统一”模式,农户与村委会、村委会与农业企业签订流转合同,租期20至50年。先后引进东莞市绿森园林公司、湖北伟农生物科技公司等30家龙头企业,开发水果、楠竹、雷竹等林特基地18万亩。
放大流转效应,激发现代农业活力。首先是加快农业资源开发。通过土地流转,全县共开发闲置荒山30万亩,改造低产田6万亩,增加农业投资近10亿无,新建林果基地20万,开发冬闲田25万亩,吸纳2.6万余农村劳动力就业,土地产出效益倍增,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山荒坡,如今变成了金山银川。其次是加快经营主体培育。通过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壮大。目前,全县种养规模大户达到1200家,家庭农场达80家,专业合作社达300家,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第三是加快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加快开发山地资源,打造了产业发展的“第一车间”,茶叶、油茶、楠竹、雷竹、精品水果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全县建成坤旺、森旺等观光农业休闲区3个。建成科技农业示范园、高效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精品水果观光园等乡村休闲旅游区5个。
建立流转机制,形成现代农业合力。一是建立保障机制,服务流转。县、乡两级成立了土地流转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把土地流转纳入“三农”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加大推进力度。分别成立水果、楠竹、畜禽等产业化办公室,组建工作专班,推动电力、金融、农业科技等部门落实服务举措,促进土地流转。二是建立运作机制,规范流转。规范土地流转操作规程,探索出“三级流转”模式,即先由村组从农户手中将土地流转出来,再由乡镇从村组集中流转形成相应规模面积,然后由乡镇将土地流经营权租赁给投资商或种植大户。由于坚持依法、自愿、规范地开展土地流转,全县土地流转过程中,没发生一起出县解决的矛盾纠纷。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流转。制定下发了《关于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农业开发的实施意见》,从市场准入、基地开发、项目扶持、税收减免、财政支持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土地流转和经营。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崇阳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