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变“污”为肥 这个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在全县示范推广

发布时间:2022/8/2 15:13:40 来源:崇阳新闻网 录入:cc

近年来,崇阳县把粮油作物、蔬菜、水果、雷竹等经济作物发展和正大百万头生猪产业链相结合,启动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开展粪肥还田利用工作。粪污变粪肥,变废为宝,破解畜禽粪污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有了“金钥匙”。

6月27日,在石城镇花园村雷竹基地,基地老板蒋孟君正使用正大牧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沼液对雷竹林进行浇灌。这两年,他利用沼液作底肥,不仅节约了种植成本,而且土地质量明显提升,经过有机粪肥滋润过的雷竹,苍翠挺拔,郁郁葱葱。

“我们以前没有使用这种肥料,一亩成本将近1300到1500元,用了这个发酵粪肥以后,成本可以减少40%,竹叶变得非常翠绿,竹鞭长得很多,第二年长的笋又肥又大,可以增加产量20-30%左右。”石城镇花园村雷竹基地负责人蒋孟君介绍说。

记者在基地看到,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工作人员正忙着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对土壤样本进行采集。根据不同作物需肥特点,科学确定粪肥还田替代化肥比例,既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也保证耕地和环境安全。

“我们取完土后,在实验室对土壤的养分进行检测,同时还会将土送到武汉进行重金属检测,保证粪肥使用后土壤的安全。”县农业农村局土壤肥料工作站助理农艺师徐聪说道。

除了粪肥还田“开良方”,崇阳县还通过生物处理技术养殖蚯蚓,将粪污变废为宝,所产生的蚯蚓粪有机肥养分全面,既能提升地力,又能减少化肥用量。

“蚯蚓对粪污的处理比较强。干湿分离的干粪,它如果颗粒比较大,1吨经过处理后只剩下200公斤;如果是化粪池的污泥或者沼泥,它颗粒比较细,蚯蚓吃得比较干净,1吨沼泥可能只剩下2、30公斤,按照平均来算,一个养殖厂,每年100吨的沼泥,最后只剩下10吨左右的蚯蚓肥干粪,所以蚯蚓这个生物转换方式,对养殖厂的粪污处理能力是非常强的。”咸宁正大牧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绿色种养循环项目项目经理马传刚介绍,蚯蚓粪产生的有机肥能解决土壤板结问题,富含微生物菌群,能提高农作物抗病防病能力,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同时富含腐殖酸,能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供肥能力,抗旱保肥,促根壮苗。

“目前,正大牧新公司在石城镇杨林村建立了一个1000平方的蚯蚓繁育示范基地,培育种苗,引领养殖企业利用猪粪开展蚯蚓养殖'变废为宝、提质增效'。既打通了粪污有效利用的堵点,又会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县农业农村局计划将蚯蚓养殖作为2022年度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实施中的一项工作内容进行示范和推广。”县农业农村局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舒海啸介绍说。

近年来,崇阳县建立健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长效机制,以畜禽粪污的“资源化”思路,引导养殖产业变“被动治理”为“主动利用”,实现生态循环再利用,加快污染防治和绿色农业协同发展的步伐。

县农业农村局严格监管粪肥发酵质量,全力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粪肥还田利用工作,同时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倡导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农户等积极参与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粪肥还田利用工作,加强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意识,增施有机肥料,减少化肥投入,做到“科学施肥、精准施肥、配方施肥”和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粪肥还田利用工作相结合,助力崇阳农业绿色、生态、高效发展。


全媒体记者:甘源 陶然

编辑:付波 熊哲 陈超

编审:熊晓辉